地 址: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百花洞東邊村11號 (導航:速必勝)
聯系人:陳德印(總經理)
手 機:13925877919
電 話:0769-83358919
傳 真:0769-85630629
公眾號: subs07691
郵 箱:boying888@126.com
郵 編:523825
榫卯被稱作紅木家具的“靈魂”,木構件上凸出的榫頭與凹進去的卯眼,簡單地咬合,便將木構件結合在一起,由于連接構件的形態不同,由此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方式,使紅木家具達到功能與結構的完美統一。早在遠古時期,榫卯結構便運用在建筑當中,以明式家具為代表的硬木家具的出現,將榫卯技術推上了技術上的高峰,也成為中國傳統美學中自然天成的最具代表性的技藝,即使在當代,榫卯結構仍被視為紅木家具的標志,可謂“無榫卯,不紅木”,代表傳統工藝中精密、細致、智慧的工藝水平和匠人精神。
以下是9種常見榫卯結構:
1、楔釘榫
用于弧形材連接,上下兩片出榫頭,中間插楔釘,使連接材上下左右不錯移,多用于圈椅扶手。
2、挖煙袋鍋榫
橫豎材角接合,橫的一根盡頭造成轉項之狀向下彎扣,中鑿方形榫眼,與腿上端的方形榫頭接合。狀似煙袋鍋,故名。常用于連接彎形材,如南官帽椅或玫瑰椅,搭腦和后腿連接處以及扶手和鵝脖連接。
3、插肩榫
案形結體的兩種基本造法之一。腿足上端出榫并開口,形成前后兩片。前片切出斜肩,插入牙條為容納斜肩而鑿剔的槽。拍合后腿足表面與牙條平齊。扣合嚴密,結構穩固。
4、高束腰抱肩榫
從外形看,此榫的斷面是半個銀錠形的掛銷,與開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,從而使束腰及牙條結實穩定。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°,榫肩出榫和打眼,嵌入的牙條與腿足構成同一層面,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的常用卯榫構造。
5、圓柱丁字結合榫
圓材的丁字形結合,如橫豎材同粗,則棖子里外皮做肩,榫子留在正中。常用于如椅凳或桌案矮老與直棖接合、床圍子攢接品字欄桿或井字欄桿。
6、攢邊打槽裝板
常用于桌案面、柜門等,攢邊的造法可使薄板當厚板使用,且可以使家具的構造穩定堅實,不受面板的脹縮影響。
7、一腿三牙方桌結構
“一腿三牙”是無束腰方桌的一種形式,構造上的特點是腿子不安在方桌的四角而稍稍縮進一些,形制在帶吊頭與不帶吊頭之間。腿子下端有挓,側腳顯著。腿子之間安牙條,牙條之下有羅鍋棖。在腿子上端安牙頭,支撐著桌面邊抹格角相交的地方,將90度的桌面恰好平分為二。
8、加云子無束腰裹腿杌凳腿足與凳面結合
裹腿做的凳、桌也屬無束腰結構。在面子的邊抹下常加“垛邊”。每根垛邊兩端均格角并鑿透榫眼。腿足頂端的長短榫須先貫穿垛邊上的榫眼,然后再與面子四角的榫眼拍合。
9、圓香幾(攢邊打槽)
常用于圓香幾的幾面接合,圓桌的桌面或坐墩的座面接合。用弧形彎材打槽嵌夾板心的邊簧。彎材一般為四段,攢邊的方法除用楔釘榫外,常用逐段銜夾的造法,即每端一開口,一端出榫,逐一嵌夾,形成圓框。